廣西生態富民工程實現六大突破
2003年,廣西農業部門面對新世紀新階段的“三農”工作,轉變思想,調整重心,按照“大生態、大產業、大循環、大發展、快致富”的思路,提出并組織實施生態富民“十百千萬”工程:每年在10個以上的縣區、100個以上的村鎮、1000個以上的村屯和1萬個以上的示范戶中實施先進適用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,創建和擴大生態農業優勢產業,實現生態富民目標。近10年來,在自治區黨委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全區各級農業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,采取有力措施,大力推進生態富民小康建設“十百千萬”工程建設,成效顯著,實現了六大突破:
——生態農業技術創新實現新突破。創新生態農業模式11個、技術8項;獲自治區農業廳“十五”農業科技創新一等獎。
——生態農業模式應用實現新突破。在全區64個縣(市、區)實施生態富民小康建設示范“十百千萬”工程,累計推廣生態農業模式面積3950萬畝。
——生態工程助農增收實現新突破。通過生態農業模式建設生態養殖池9.13萬個,推廣誘蟲燈12萬多盞,培育示范戶10.62萬戶,年均助農增收達5億元以上,示范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
——打造生態優勢產業實現新突破。建立了一批生態農業優勢產業,累計帶動發展生態種植業2000多萬畝,為農業發展、農民增收提供了強力支撐。
——建設生態富民新村實現新突破。建設生態富民示范村屯1500多個,建設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屯25個,涌現出了100多個高水平的特色典型村屯。
——打造生態特色品牌實現新突破。創立生態農產品品牌17個,如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村的“茶江”牌生態月柿、浦北縣的“官垌”牌生態魚、富川瑤族自治縣白牛村的“牛牛”牌生態臍橙等。
生態富民利在千秋
——訪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張明沛
廣西農業部門組織實施生態富民“十百千萬”工程以來,究竟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和新突破?記者專程采訪了自治區農業廳廳長張明沛。
開辟了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子
記者: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,我區推進實施的生態富民“十百千萬”工程,在全區生態農業發展史上具有什么樣的意義?
張明沛:從2004年起,廣西農業部門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,對“豬+沼+果”三位一體生態模式進行提升創新,不斷總結、分析、組裝、試驗和示范,科學提升形成生態養豬、沼氣池建設、生態水果(菜、蔗、糧、茶、藥、桑等)、高效生態誘蟲燈、小水體生態養殖、水果套袋、黃色誘蟲板、免耕栽培、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、生物有機肥等10多項生態農業核心技術和新技術,創新形成了“豬+沼+果+燈+魚”、“豬+沼+稻+燈+魚”、“豬+沼+蔗+燈+魚”、“豬+沼+燈+魚”等近20個生態農業新模式。8年多來,我區農業部門累計在64個縣(市、區),250多個鄉鎮,1500多個村,10萬多戶農戶創新示范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技術,形成了小水體特色生態養殖業,年增收5多億元;推廣應用殺蟲燈10萬多盞,誘殺害蟲作為生態養殖飼料,同時減少農藥使用量5600多噸,滅除福壽螺等有害生物并作為生態養殖飼料,年節支上千萬元。
實踐證明,生態富民“十百千萬”工程成效突出,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,實施意義重大,影響深遠,已成為我區生態農業發展的良好載體和成功典型。
打造了一批生態富民新農村
記者: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,我區農業部門是如何科學處理好生態農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?
張明沛:生態富民“十百千萬”工程的實施,將傳統農業產業提升為生態型的農業產業,探索出了以打造生態優勢產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,創立了大批生態富民農業產業群、產業帶、產業區和產業基地,許多地方生態優勢產業已成為新農村建設重要支撐,涌現出了一批生態養殖萬元池、十萬元戶、百萬元村。
經過多年的推進發展,目前,我區涌出了100多個高水平的生態富民小康典型村屯,創立了一批以生態優勢產業為支撐的新農村。北有恭城的紅巖屯、大嶺山屯、社山屯,興安的大凸村、黃毛壩,荔浦的兩涼屯等;東南有浦北的福多堂村、欽北的南蛇垌,橫縣的木祥村,武鳴的七星屯等;西有右江的那利屯,天峨的云榜村,田陽的頭塘村等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巖屯2003年開始運用現代生態農業技術,積極開展“豬+沼+果+燈+魚(蛙)+捕食螨+黃板+套袋”優良生態模式建設,全村現在人均有果面積近2畝,人均年純收入8500元以上,建起80多棟獨立別墅,先后被評為“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”、“全國十大魅力鄉村”、“全國生態文化村”。置身紅巖村,隨處都可感受到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的魅力。
培育了一批生態致富新農民
記者:在生態富民“十百千萬”工程實施中,生態是手段,富民是目的。我區生態富民工程實施促進農民增收成效如何?培育了什么好典型?
張明沛:2004年以來,生態富民工程在全區64個縣市區推廣實施,年均節本增收5億元以上,示范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項目實施示范村至少培育了1個以上的優勢種植業和2個以上的特色養殖業,成為助農增收的一大亮點。容縣千秋村黃廣林、黃廣全就是廣西農業部門精心培植的生態富民示范戶的典型。從2004年起,黃廣林、黃廣全兩兄弟在農業部門提供技術、資金等方面的幫助下,全程按照“豬+沼+果+燈+魚”生態農業模式構建生態農業鏈,發展生態產業。2004年12月建成兩個養魚池共370平方米,2005年12月又擴建三個,面積增至500多平方米。近幾年來,他們堅持投放塘角魚苗養殖,在魚池上及果園、稻田內安裝殺蟲燈誘殺害蟲喂魚,實現生態養殖。2008年至2009年,黃家兄弟純收入達22.7萬元。致富后,兩兄弟建起了一幢三層別墅式樓房。他們說:“沒有生態農業,就沒有我們的今天?萍季褪巧衿,我們服了。”
隨著一大批優良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,我區生態農業建設更加具體化、工程化、項目化,群眾積極性提高,經濟、生態、社會效益明顯,發展勢頭迅猛。
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
記者:發展生態農業,必須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上重要日程,廣西生態富民“十百千萬”工程的實施,有沒有這一方面的規劃?效果如何?
張明沛:通過實施生態富民工程,生態農業模式及其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,全區各地農民生產、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,農業生產逐步由粗放、掠奪、低效、高耗、非持續向高效低耗、用養結合、保護與開發結合、短期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結合方向轉變,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。通過加強土壤、生產用水、農田大氣的整治和監測,推廣使用低毒或無毒農藥,合理使用肥料等,改善和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,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競爭力,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以示范推廣殺蟲燈、黃色誘蟲板等技術為主的農作物病蟲無害化物理防治技術,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。示范農戶通過增加生態環,利用生物、物理措施防治農作物蟲害,全年農藥使用減少3次以上,有的甚至不用農藥。示范區每畝農藥使用量平均降低三至四成。同時,沼氣的發展促進了沼肥的使用,加上普通農家肥等的施用,減少了化肥使用量。生態富民工程帶來了無公害農產品的大發展,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,實施面積達1500萬畝,推進了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提高,讓廣大農民、市民吃上了放心菜。
促進了農村生態好環境美
記者:生態文明首先是生態環境的美好。我區的生態富民工程是如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?
張明沛:生態富民工程通過利用生態農業技術對農村生活、生產用水、污水、垃圾、糞便等進行有效處理,農村臟、亂、差的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,取而代之的是清潔、衛生、美觀、文明的生態農業新村。
比較典型的是上林縣高秋莊,2007年以來,高秋莊在自治區農業廳等有關部門的支持指導下,建成了一座科技文化活動室、一個標準的燈光籃球場,硬化了莊、巷道,戶戶建有沼氣池,改廚、改廁54戶,通過實施農村清潔工程,實現農村生活污水零排放和垃圾“戶分、村收、集中處理”,生態農業技術得到全面應用。2008年起,高秋莊利用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——龍潭驟雨浪滔天,打造休閑農業旅游業。目前,高秋莊已成為集休閑旅游、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富裕、文明、和諧新農村。
http://www.garcinia-cambogia-direct.com/news/19980.htm
歡迎轉載,轉載請保留以上網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