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dd id="qvbyk"><pre id="qvbyk"></pre></dd>
    1. <li id="qvbyk"><acronym id="qvbyk"></acronym></li>
      1. 您當前位置:網站首頁 >> 農資行情 >> 正文

        福建福鼎種糧大戶春耕時節談喜憂


        來源:農資1號網      分類:農資行情      時間:2013年3月5日      閱讀次數:

        春耕時節,記者來到閩東福鼎市店下鎮的田間地頭。這里的很多種糧大戶都是種兩季水稻加一季蠶豆。眼下,大片綠油油的蠶豆即將收成,再過10天左右水稻就要播種。種糧大戶們用一組“對比詞”向記者訴說他們的喜與憂。 人工vs機械 “一臺插秧機2萬多元,國家補貼我們1萬多元。去年我買了一臺收割機7.5萬元,有了國家補助后我只需掏4.9萬元。”店下鎮種糧大戶李基設承包了200畝土地,他說,現在人工不好找,都是機器在做,這幾年國家政策好,農機補貼到位。 “原來種一季水稻,每畝人工成本要800多元,現在插秧、收割、耕田全用機器,成本只要500多元,便宜很多。”李基設說。 “農資成本、人工成本年年看漲,現在請男工一天要200多元,女工80多元。好在有國家補貼,機械化也降低了成本。比如水稻打農藥一次可以省10到15元工錢。”另一個種糧大戶鄭宜榮說。 “小農”vs“大戶” “以前沒有機械化,種幾十畝都很吃力,現在我承包了200多畝土地,一家四口一年總收入有30萬元左右。”鄭宜榮說。 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福建,“小農”變“大戶”有賴于諸多要素支持。承包了200畝土地的藍春鼎說,“我們人均只有六分地,政府幫我們流轉了很多土地。但困難也很多,農民的觀念就是一畝三分地。有些人出去打工愿意轉讓土地,有些人想自己種,四五畝、十來畝,做不大。” 店下鎮經管站負責土地承包工作的夏德位認為,“原來田地放著荒了也不一定有人要,現在不一樣了,承包一兩百畝不是稀罕事。一畝地的租金從150元提高到500元。” “店下鎮承包上百畝土地的有70多戶,除了土地流轉以外,良種補貼和支農信貸向大戶和合作社傾斜也很關鍵。”店下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余建銘說,去年鎮里爭取到5000萬元貸款,惠及了600多農戶。 “現在農業設施成本比以前大,我們貸十萬二十萬元不嫌多。”鄭宜榮滿懷期待:“政府有沒有辦法幫我們大戶安排一些貼息貸款?” 老年勞力vs“年輕”合作社 “我今年38歲,像我這個年紀在農村種糧的非常少。”鄭宜榮有點擔心:在田里勞作的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。 另一方面,作為福鼎市康禾植保專業合作社監事長,鄭宜榮看到了“年輕”的專業合作社帶來的希望。合作社就在田間地頭不遠處,嶄新的布告欄上掛著“社情簡介”:2012年7月由福鼎市城門仔機耕專業合作社入股30%重新吸收一批“品行好、懂經營、善種養、有專長”的其他社員組建而成。 “現在農作物打藥什么的讓康禾植保專業合作社的工人來做,200畝水稻四五個人兩小時就打完了,效率很高。”鄭宜榮說。 自己摸索vs國家支持 店下鎮很多種糧大戶種完兩季水稻又種蠶豆,增收明顯。“一畝水稻收入500元,蠶豆2000多元,效益好,很多人才會繼續留在土地上。”店下鎮農技站站長陳光敏說。 當站長10年,陳光敏為試驗新品種交了不少“學費”:種蠶豆虧了20多萬元,種玉米虧了七八萬元。他認為,農民很需要“五新”技術推廣。盡管省市經常有農業專家下來“指導”,但畢竟是“外援”,關鍵還要練好農民的“內功”,F在基層的技術推廣經費不夠,需要改變。 “鎮里的蠶豆種植從2000年的800畝增加到現在的1.5萬畝,產品銷售到上海,提高了農民收入。”余建銘說,種水稻、西紅柿、蠶豆,品種要不斷更新,試驗推廣應用技術應該由政府承擔,投入更多資金。 “這兩年農村的小水利建設沒跟上,沒有水渠,大型噴霧劑就沒辦法裝,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勞作成本。”鄭宜榮希望農村的水利設施建設也能得到國家支持。
        http://www.garcinia-cambogia-direct.com/news/21157.htm
        歡迎轉載,轉載請保留以上網址

        北京正開天力肥業有限公司
        相關信息
        河南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        供求信息
        一级免费视频

      2. <dd id="qvbyk"><pre id="qvbyk"></pre></dd>
        1. <li id="qvbyk"><acronym id="qvbyk"></acronym></li>